来源:北京利泽慈善基金会 发布时间:2025-09-08
课题基本信息 | 课题名称 | 人工智能辅助NEC患儿术前手术风险识别与术后营养路径优化的临床研究 | |
研究期限 | 1年,不晚于2025.12——2026.12 | ||
项目经费 | 14.7 (万元) | ||
中文关键词 | 人工智能;坏死性小肠结肠炎;手术风险识别;术后营养路径优化 | ||
中文摘要 |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(NEC)是主要发生于早产儿的新生儿重症肠道疾病,起病急、进展快、死亡率高,幸存者常伴喂养困难、吸收障碍及神经发育迟缓等远期并发症。NEC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,病情演变迅速,临床在手术时机判断上严重依赖经验,缺乏客观标准,治疗决策存在较大不确定性。同时,大多数重症患儿术后需行肠道造瘘,营养管理高度依赖对近端肠道功能的评估,缺乏科学、个体化的指导路径。如何实现术前手术风险精准识别、术后营养路径动态优化,是当前NEC围术期管理的关键难题。 人工智能(AI)技术在新生儿重症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拓展,具备多源数据整合与动态决策支持能力,已在疾病预测与营养评估中初现潜力。 本研究拟构建AI辅助的NEC围术期智能管理系统,聚焦两个关键环节:一是术前阶段,融合患儿生命体征、喂养数据和实验室指标,构建预测模型,辅助判断是否达成手术指征,实现手术时机的智能识别;二是术后阶段,特别是造瘘患儿,基于近端肠管功能与营养耐受性,动态优化肠内外营养比例与推进节奏,提升个体化营养支持的安全性与效率。 本研究旨在提升NEC患儿围术期管理的科学性与精准性,改善预后,推动AI技术在儿科危重症中的规范化应用。 | ||
申请人信息 | 申请人/单位 | 杨嘉飞(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) | |
主要研究领域 | 围产期(产前-产时-产后)一体化诊疗体系的构建与优化,聚焦危重新生儿疾病的早期识别、诊疗流程规范化及多学科协同管理 | ||
项目组成员 | 姓名 | 职称 | 项目分工 |
杨嘉飞 | 主治医师 | 负责项目整体设计与组织实施,统筹研究计划与任务分配,协调项目团队合作,监督项目进展与质量控制;主导人工智能模型研究路线设计与关键技术优化,组织项目中期与结题验收材料撰写及成果汇总。 | |
谷化剑 | 主任医师 | 统筹课题整体设计与实施,协调团队工作,审核研究方案,负责AI系统在临床的落地应用与效果评估。 | |
杜君 | 主任医师 | 协助研究方案的制定与病例纳入标准把控,负责术后营养路径相关临床管理的优化及AI营养模型的临床可行性反馈。 | |
孙旭 | 副主任医师 | 负责NEC患儿术前临床数据的收集与质量控制,参与AI术前风险预测模型的医学变量设定和特征解释。 | |
何坤凤 | 主治医师 | 负责患者随访及术后临床营养相关指标的收集,协助AI模型在营养管理路径中的应用测试与数据反馈。 | |
郝延赫 | 住院医师 | 负责数据整理与结构化建模,协助标注数据用于AI模型训练,参与病例入组、术后随访及文献检索。 | |
廖俊 | 住院医师 | 参与患者管理、基础数据收集与平台使用,负责术前影像资料整理及与AI开发团队对接,协助实验资料整理与课题中期进度报告撰写。 |
寻求项目合作, 了解课题详情, 请联系项目组:张老师13811342870,黄经理15801485582(同微信),项目组邮箱箱:aiylky2025@163.com